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出炉:光明网2件作品获一等奖******
光明网讯(记者 李汶键)12月28日,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获奖名单正式发布。在216家媒体推荐的944篇(件)参评作品中,光明网共2件作品获得一等奖。其中,《打牢“稳”的基础 积蓄“进”的动能——为何短期冲击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获新闻报道类一等奖,新媒体栏目“光明数据场”获融合报道类一等奖。
《打牢“稳”的基础 积蓄“进”的动能——为何短期冲击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一文以数据为轴,以专家观点为径,客观辩证地分析了当时(2022年9月)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走势,精准有效地做好了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和风险化解,强调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总体稳定的预期,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重要成就和先进经验做出了积极的宣传引导作用。
作为光明网经济频道下设的新媒体品牌栏目,“光明数据场”于2021年7月1日正式上线,以“网罗天下数据,趣谈发展故事”为要义,荟萃动画视频、交互图解、动态海报、卫星新闻、VR/AR新闻等优质新媒体内容,每周更新不少于3次,原创作品累计超500件,展现出中央媒体在数据新闻的融合与创新方面的探索,展示了用数据阐述经济发展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经济新闻奖是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主办的“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暨经济新闻人物评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也是全国优秀经济新闻作品评选的唯一奖项。
参评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的作品为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期间,有正式新闻资质的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及新媒体刊发(播)的经济新闻报道与评论,按“新闻报道、监督报道、新闻评论、融合报道”四大类申报和评选。最终共评出321件获奖作品。其中,特别奖1件,一等奖74件,二等奖107件,三等奖139件。
中国科学家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
中新社合肥1月12日电 (记者 吴兰)中国科学家在新型碳基晶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并实现了其克量级制备。1月1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刊发了这一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富勒烯碳60分子晶体进行电荷注入,在常压条件下构建了碳60聚合物晶体以及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
朱彦武介绍:“这里的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微观上具有多孔特征但完整保留了晶体的宏观周期性,是一类新的人工碳晶体,未来可能在能量存储、离子筛分、负载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电荷注入技术为构建这类碳基晶体材料提供了一种拼‘乐高’式的制备技术,有望成为在原子级精度上调控晶体结构的新手段。”
碳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元素之一,碳原子之间通过不同排列方式,能够形成多种结构,比如石墨、金刚石和无定型碳,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近年来,富勒烯、纳米碳管、石墨烯和石墨炔等新型碳材料的发现和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
“如果我们可以在一个晶体结构中引入纳米单元,例如用富勒烯、石墨烯等作为基本结构单元代替普通晶体中的原子,像搭积木一样‘搭建’出新型碳材料,可能会发掘更多新奇性质,发挥更大应用潜力。”朱彦武说。
此前,对于制备这类新型碳材料,研究人员要么是利用高温高压等极限条件,要么是采用紫外光、电子束辐照等微观处理技术,但其产率较低、产物不纯,阻碍了人们对该类材料的性质与应用进行更深入探索。
朱彦武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新型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早在2011年,就找到了一种化学“活化”的方式“激活”石墨烯。此后,团队进一步探索了“活化”方法的普适性。
在此次研究中,朱彦武团队创造性地使用氮化锂对富勒烯碳60分子晶体进行电荷注入,并在温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最终得到大量的碳60聚合物晶体以及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
朱彦武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系统地研究长程有序多孔碳基晶体的性质,期望通过精细调节实验参数进一步调控晶体的原子级结构特征,探索更多的性质和应用。”(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