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面孔”赶场国家非遗马街书会:“这真是难忘的经历”******
(新春见闻)“洋面孔”赶场国家非遗马街书会:“这真是难忘的经历”
中新社河南宝丰2月3日电 (记者 韩章云)“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街书会3日在河南宝丰鸣锣开唱。这项传承七百余年的民间曲艺盛会今年吸引多位外国观众前来赶会,切身感受中国曲艺的魅力。
马街书会位于河南宝丰县城南7公里的马街村,是中国民间规模宏大、形式独特、内涵丰富的说书(表演)大会。
2月3日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三,马街书会的正会日子。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马街村开阔的麦田里,以天作幕,以地为台,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亮艺。听书爱好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
赶会者中,金发碧眼的克莱夫十分引人注目。一向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他在朋友的带领下第一次赶场马街书会。他不时按下相机快门,记录曲艺人生动的演出形象。
“我来自英国,目前是河南洛阳一所高中的英语教师,也是洛阳女婿。”克莱夫说,在中国居住的十多年,他喜欢用摄影的方式记录各地独特的人文风貌,这次参加马街书会,让他倍感震撼。
“难以想象艺人们用简单的乐器就能凑出欢快的曲调,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是那种快乐的氛围感染着我。”克莱夫告诉中新社记者,为了真实感受曲艺人在马街书会期间的生活状态,2日晚间,他和各地的曲艺人一起住在“艺人之家”,“这真是难忘的经历。”
当日,来自非洲津巴布韦的姑娘裴心,在朋友的陪伴下一早就从临县赶到马街书会。会场百花齐放的曲艺展演、喧闹的锣鼓队、精彩的舞龙舞狮表演,令她目不暇接。
已在河南生活多年的裴心表示,马街书会就是她心中的“中国狂欢节”,这场曲艺盛会将原本就热闹的中国春节推向了高潮。“马街书会场面宏大,我在这里听到不同的乐曲,非常开心。”
河南中医药大学德国留学生无名则是有备而来。2日,他专程赶到被誉为马街书会“活化石”、103岁的曲艺人余书习家,听老人弹三弦,请教马街书会历史。此经历被无名拍成短视频呈现在网络平台上,受到众多网友点赞。
3日,无名在马街书会现场观看了历届“书状元”展演、两个剧团“对戏”,还见到中国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现场说《岳飞传》。在无名看来,麦田上的马街书会热闹又接地气,他期待以后能更多地参与其中,学习中国曲艺,“毕竟现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最大的‘潮’”。(完)
郑州机场快速保障医疗急救包机 多方合力完成生命接力******
中新网郑州1月11日电 (杨大勇 李超庆)记者11日从河南机场集团获悉,一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包机在郑州机场安全着陆后,经过多个保障单位的共同努力,患者被快速转运到郑州一家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今年1月份以来,郑州机场的日均航班量保持在500架次左右,平均几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10日,郑州机场运营指挥中心接到一项急救飞行保障任务,一名病人因病情危重,需飞往郑州机场,并转运至郑州一家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11日早晨,在得知该急救航班将比原计划提前到达郑州机场的通知后,郑州机场提前启动了此次专项运输保障任务,郑州机场各保障单位就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等待航班落地。
当日的郑州天气阴冷,而且有雾,郑州机场急救中心的急救车将地方医院的急救车辆引导至停机坪位置。来自郑州机场急救中心、地方医院等单位的救援人员、医务人员在寒风冬雾中做好了一切准备。
当航空医疗救援飞机入位后,郑州机场工作人员与救援飞机的机组、病人家属以及中国航空救援团队进行了充分沟通,随后在客梯上快速安装担架移动装置,多名医务人员将病患慢慢平稳地从舱门口滑行到地面,立即将病患抬放到地方医院的救护车上,第一时间运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快速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接力赛。(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